“人不可貌相”说的是谁?孔子的弟子澹台
,说的是不能只根据外貌来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亦即是不能以貌取人,那“人不可貌相”的原型说的是谁?与此相关的故事又有哪些?
这个人与孔夫子有关,想不到孔圣人也会“以貌取人”吧。
最早的记录是在《·显学》中,原文如下
曰"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故曰'乎,失之子羽!"' 所言孔子以貌人自嗟失误之事,后世相学家常引为相形必须相德的例证。
这段话其实就是说孔子以貌取人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复,名灭明的人,是春秋末期的武城人。他天生长相跟常人不太一样,不是帅出了宇宙,而是面貌丑陋。据说长得“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自然就不怎么招人喜欢。
所以,当他去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虽然为了信守自己“有教无类”的理念没有拒绝他,但就是不上心,总对他爱答不理,让人家坐冷板凳。澹台灭明被孔夫子以貌取人的态度深深地伤害了,然后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孔子,并开始了漫长刻苦的自学历程。
以貌取人的孔子没把澹台灭明当回事儿,他非常喜爱的弟子子游却对澹台灭明颇为欣赏。子游从武城宰任上回到曲阜看望孔子时,孔子问他
“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就借机赞美了澹台灭明的高尚品格“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事从不投机取巧走捷径,没有公事从来不到我屋里来。”但固执的孔子依然不为所动。 做人还是得自强乐观,毕竟野百合也有春天,这不人家澹台灭明可不是玻璃心。
澹台灭明自学成才后,独辟蹊径,南下吴楚游历讲学,积极传播儒家学说。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澹台灭明在江南地区理所地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厉害的是当地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
几十年如一日他为江南地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他的名气也传遍了当时的各个诸侯国,成了大名人。孔子听到这些消息后,幡然悔悟,
不胜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澹台灭明字子羽);乎,失之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凭语言判断人,看错了宰予)。 宰予是谁?宰予就是白天光明正大地在课堂上打瞌睡,被孔子形容为"朽木"和"粪土之墙"的哥们。
除了这个有名的典故之外,还有一个与爱情相关的故事。
在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中记载"人不可貌相,。" 相学中指看相不能只看相貌,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品德操行,即相心与相德。
故事《卖油郎独占花魁》说的可不是恶霸强抢民女的狗血桥段,也不是才子佳人花前月下,浪漫缠绵的老戏码。
说的是才女和秦重那一代人在小时候,因战乱而孤身流落临安。莘被骗沦落烟柳之地成了花魁,改名王美娘,少年遭强暴,被迫卖身。秦重则过继油店,成了卖油郎。
俩人的命运截然不同,但都是社会的底层。他们之间按理说不会发生任何交集,可王美娘长得人如其名,身为花魁的她自带招花引蝶的属性。不管有钱的没钱的都想一睹芳容,能一吻芳泽就更好。
食色性也,做小本经营的卖油郎秦重,也不过是个扔进人群中就找不着的汉子,看到名妓王美娘“容颜娇丽”。内心蠢蠢欲动,竟然不惜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辛苦积攒才得的十两银子,作为一夜“花柳之费”。
费用够了,自是能陪花魁一宿。奈何花魁王美娘喝大了,老实人秦重虽然人长得不咋的,但并没有“捡尸”。事后王美娘十分感激并给了他双倍嫖资。
事实上秦重是了解到王美娘也是从汴京流落到临安的人,便不觉“触了个乡里之念”。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并为王美娘“落于娼家”而感到“可惜”,才表现了与一般王孙公子的寻花问柳行径有所不同。
一年后王美娘遭到福州太守八公子羞辱,流落想要自尽,幸而秦重出手相助。为报答秦重的救命之恩,王扬言非君不嫁,并用私房钱为自己赎身。嫁秦后遇投靠油店的失散父母。秦重后也遇到了自己的生父,改回原姓,结局。
秦重与王美娘之间实际上已越出嫖客与妓女的关系。秦重无钱无貌,王美娘有才有貌,是世俗眼中典型的“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可秦重身上的特质并不是一般人都具有,就他没有被色心蒙眼和对美娘的出手相救,尊重和爱护妇女的人格就足以获得了美人心。所谓“堪爱豪家多子弟,风流不及卖油人”,真爱从来都是不按套路出牌。
喧嚣世俗,总有的东西是金钱所不能强买的。金钱也好,外貌也罢,或许不少人对这两样东西,自然也有人对之嗤之以鼻。但世人千万种,各有不相同,对金钱和样貌的追逐不能一票否决,毕竟每个人的立场都不一样。只是电脑维修网希望人人都能保留内心最纯净的一角,至少不会因为自己的外貌而自我放弃,更不会因为他人的长相而落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