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周莹:父亲是富商,从小饱读诗书
一部《那年花开月正圆》 ,使得原本偏远清静的陕西泾阳 县城变得热腾起来。县城里口口相传的“安吴寡妇” 变成了屏幕上世人称道的“大女主” 。历史上周莹其人的经历与中是有不少出入的。
名门闺秀周家和吴家是的
剧中,周莹是江湖卖周老四的养女,识字甚少,自创“半文半画”的“周体”。实际上,周莹1869年出生在陕西省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的一户好人家。父亲周海潮是个富商,在他的鼓励下,周莹从小熟读诗书,特别善长数学。
她的夫家吴门是陕西省泾阳县蒋路乡安吴堡村的富贵人家,公公吴蔚文官至通奉大夫,丈夫吴聘的官位是资政大夫。
所以说,周家作为名门世族,和吴家是门当户对 的。而且周吴两家是世交,周莹和吴聘从小就认识。周小姐嫁给吴公子是明媒正娶 ,没那么多曲折故事。不过吴聘早亡和吴蔚文去世却是史实,但次序并非剧中所述。真相是这样的
嫁到吴家后的第一个夜 就令这个年仅17岁的新娘。原来记忆中的吴公子如今竟然是一个重病缠身的病秧子。天生理性的周莹没有哭闹,而是冷静地取消了“闹洞房”,并且接受了成为妻子是护士的命运安排。更加难得是,她得知“冲喜” 真相后并没有责怪故意向周家隐瞒儿子病情的公公吴蔚文,依然以礼相待,孝敬恭谨。
吴蔚文被这个又孝顺懂事的儿媳妇感动到了,有意无意地将生意上的事情慢慢交给周莹打理。天有不测之风云,周莹过门不到一年,公公吴尉文就在外出途中遇难身故了。体弱的丈夫吴聘受不了打击,两年后竟也撒手西去。还有一个说法是吴聘病故在前,吴父去世在后。但可以肯定的是,此间并没有剧中军需订单这个阴谋,也没有胡咏梅小姐的介入。
吴家父子相继去世 后,东院一度陷入家道中落的境地。因为吴聘是独子,所以东院没有子嗣。周莹曾经有过一个女儿(剧中是胎儿),但后来夭折了 。她虽然过继了一个养子吴怀先,但此子尚稚嫩 ,无法掌管家业。因为祖上并没有儿媳接手家业的传统,所以说周莹这个大家闺秀出身的年轻寡妇,一开始并无意执掌家业。后来实在不忍见吴家东院日渐衰败,才挺身而出,接过这一份庞大又杂乱的家业。
近似于剧中的设定,周莹需要面对的是南、西、北、中院四位叔公。她没有胆怯,以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博得了东院管家、账房、武师等人的支持。最终,家业一分为五,陕西内外的商铺、商号全归周莹掌管。这个年轻的寡妇成为了吴家新晋掌门。
周莹在泾阳县的外号是“安吴寡妇”,她为吴聘守节了一辈子,并为吴家收了一个养子吴怀先。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剧中,周莹和沈星移的一段情感纠葛以及图尔丹对她的爱慕追求都是编剧杜撰的。
按照吴怀先的孙女吴国华 的讲法,“太奶奶和太爷爷之间的爱情是坚定的,她将这种爱情变成了大爱。你想,她这么优秀的人,肯定有很多仰慕者,但她要打理这么大的一个商业王国,要养育吴家后人,她只能牺牲自己的。”
确实,周莹在晚清地方史上享有盛名,既不是因为的 。吴国华曾坦言孙俪比太奶奶漂亮。从画像上看,周莹柳眉凤眼樱桃小嘴,配上瓜子脸,甚是清秀,与浓眉大脸方脸盘的孙俪一点都不像。其二,周莹的出名也不是因为的爱情故事,而是靠务实进取得来的实业功绩。
经商奇才首创股权激励,实行土地改革
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年纪轻轻的“寡妇婆”竟然做出了令男子也望尘莫及的大事业。
剧中展示了周莹从一个投机取巧、撒谎骗财的江湖女子转变为一个重视诚信的职业经理人的过程。实际上,诚信仁义作为儒家传统美德,从小就根植在周莹的心里。这也是以她为代表的秦商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难怪《那时花开月正圆》的另一个剧名就叫《大义秦商》。
当时陕西流传这样一句话哪怕没有契约没有文书,只要当家的说了,就能信 。其养子吴怀先 曾经感叹“母亲对信誉特别看重,不光是对合作伙伴、对管家、对伙计、对四五千人的生意队伍都非常真诚,也充分信任。她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她给予信任,身边人也回馈信任,她一个人管理这么大生意,四大管家给予了很多帮助。”
全面接管后,周莹开始了全国巡视吴氏商号的工作议程。吴家父子一死,难免有不轨员工企图“”。 当时,占据50%产值的、开在四川成都的山货药材店川花总号以及开在扬州的裕隆全盐务总号就出事了。两个总号的一把手都想把吴家产业据为己有。周莹获悉后,暗中调查,掌握证据,并在面谈时义正言辞地讲起了诚信仁义。一番说说得两人。
把那两个不忠的一把手开除后,一批诚实守信的伙计被周莹提拔到了商号管理层。 为了稳定人心,她还将裕隆全全体店员的薪酬提高了两成,加上“年终奖”后,裕隆全员工的年收入整整高出扬州商界最低工资的三成。吴家东院也成了人人向往的“名企”。 更加令人佩服的是,周莹开创了近似于现代企业经营中的“股权激励制度 ”的先河,极大地调动了店员的积极性。
周莹让所有员工都参与入股。比如说,一名小伙计年薪20两银子,其中一半作为工资发放,另一半直接参股分红。对于一些长期在吴家东院服务的老员工,周莹则推行“ 阳俸阴俸制度 ” 。比如说,老管家的儿子、都在吴家工作,老管家上年纪干不动了,可以支取退休金,甚至于老管家去世后,他的后代依然可以继续领用“阴奉”。
可见,周莹不但胆识过人,而且有仁有义,是个既能聚拢人心又真切考虑员工利益的好领导。
周莹的第一次出巡可谓成效斐然。成功化解危机后,她决心更上一层楼,进行土地改革 。她将陕西境内安吴堡附的1600多亩水浇地,其中600亩用于保证吴家东院的基本口粮,其余1000多亩则交给佃户管理。佃户自负盈亏,纳税之后,每亩地每年只是象征性地缴纳斗粮作为租金即可,如遇歉收或灾害,可免当年租金。周莹和佃户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签约,合约即日生效,20年不变。
可以说,周莹几乎是把土地无偿地“租”给了佃户,更令人感叹的是,她随后又宣布取消所有佃户的房舍租金,并对损坏的房屋进行了修葺。如果说员工宿舍只是一种福利,那么真的送房子给员工的做法就是富则接济天下的善举。 周莹,至死都没有更改过契约。
剧中有一个桥段,周莹向吴夫人借钱想做棉花生意,吴夫人不肯,她就说服张妈帮忙偷出本金,然后通过垄断,大赚了一笔,终于获得吴夫人信任,把私房钱都交给她打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吴夫人没有参与,周莹只是依循市场规律,赢了一笔大买卖。
那年秋天,棉花丰收。关中的棉花行利益熏心,趁机杀价,引起了诸多棉农的不满,眼看就要多收成灾。周莹呢,,提出了“以丰补歉”的策略。她认为,今年丰收了不等于明年丰收,陕西丰收了不等于河南丰收。如果今年压价损害了棉农的利益,明年种棉花的人就少了,最终损害的还是吴家东院的利益。于是,她坚持按照往年的市场价收购棉花。这样一来,所有棉农都把棉花卖给了她,那些黑心棉花行只得出高价从周莹手中买棉花。
故事说到这里还没有结束。第二年,棉花歉收,于是依靠上年的棉花库存,周莹又赚了一大笔。接下来的7年时间里,她将每年进出3000来担棉花的小生意扩大成了到每年进出11万多担的大买卖!
无独有偶,周莹遵循“贵极反贱,贱极反复贵” 的价格规律,在茶叶市场上大获成功。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令吴家东院的茶庄起死回生并跃升为陕西最大的茶商。盐、布、药材的生意,她也打理得蒸蒸日上,不但成为了“八百里秦川无人不知”的陕西头牌,全国分公司也越开越多。
其曾孙女吴国华 曾回忆说“我们家当时有四百万盐引,一张盐引可以运120斤盐,赚一两银子,光盐一年就能赚400万两,还有布、棉花、药铺、钱庄、油坊、烧酒坊、粮店、米号……家里还有马帮(相当于现在的快递)呢。生意范围从四川、湖北、上海、湖南、广东一直到西藏、新疆、内蒙等地”。
一年光盐业就能赚400万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呢?按史载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普通大米二石的标准来计算,400万两银子可以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26亿元!
当时曾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吴家的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 ”。事实上,光泾阳县城,吴家总共二十几院的房产就足足占了半条街道。陕西省外的房产要是统计起来,恐怕就如吴国华所说,连“马跑千里都不吃人家的草 ”呢!
接济天下 “一品诰命夫人”是爱国爱民的
在《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剧末,有一出沈星移刺杀的大戏。实际上,周莹受封的前后并没有那么刀光剑影。
庚子年(1900年),慈禧逃亡到西安。周莹作为陕西首富,向清廷捐了10万两银子的军饷。 寡妇慈禧感动于寡妇周莹的拳拳爱国之心,不但亲手题写了“护国夫人”的牌匾,还收她作了义女。之后,《辛丑条约》签订后,周莹又向清廷交了一大笔钱以示“共赴国难”。于是,慈禧就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
有人质疑,为什么周莹不支持革命,反而效忠清廷?吴国华 的回答是这样的“向当时的政府交银子,家里是有不同意见的。我爷爷(养子吴怀先)当时支持变法,不支持向清政府捐钱。但太奶奶的家国观很朴素——这个朝廷不在了,国家不在了,家也就不在了。 ”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成功商人,并不能奢望周莹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她见识和能力所及的地方,这位“一品诰命夫人”无疑是爱国爱民的。 事实上,除了成功商人外,周莹还是一个大慈善家。
秦商的精神信条之一是回报乡里、回馈社会。 除了周家,当时泾阳的姚家、三原的温家、陈家、王家、黄家都是十分的。修桥铺路、大兴水利,往往是你家出多少,我家就出更多,形成了“富则接济天下”的风气。
在捐钱做公益上,周莹可谓表率。她令人在泾阳城打了几十眼深井,解决了两万多口人、数千头牲畜的用水困难。随后,又耗资把原郑白渠引进高陵县和泾阳接壤的地方,在泽泊处挖出排水渠,引地下盐碱积水入渭河,降低了地下水位,减少了盐碱侵蚀。
周莹不但领头捐钱,还建了很多义仓储备粮食。这相当于现在的慈善救助机构,佃户们都是自愿捐赠粮食,以用于受灾时救济灾民。
后来,真的遇到了战乱和天灾,关中地区涌现饥民潮。同几个谋士商量后,她决定开仓放粮,设置粥厂,赈济灾民。周莹说起就做起,在高陵、三原、泾阳、淳化、斗鸡台、口镇设有吴氏字号的地方开设粥厂,令吴家在泾阳、淳化、三原、蒲城、富平等地的米粮店开仓放粮,还在安吴堡外辟出5亩地设立日夜粥厂,将库存粮食分给周边灾民。所以说,剧中县令赵白石出的施粥点子其实是周莹的主意。
除了救灾,周莹还开建文庙,办起了“电脑维修网希望小学”。 她在村子里开办义学,但凡穷人家送孩子来上学的,不但管饭,还发银子。所以,当时周莹在民间的威望甚高,村里人都说“寡妇婆咋说咱就咋弄。 ”泾阳县在修县志时,也特别将她的善举载入史册——从17岁守寡到40岁去世,周莹不仅拯救了吴家家业,更是造福了一方百姓。
1908年,聪敏操劳、德才兼备的周莹去世,年仅40岁 。周莹去世后,守旧的吴氏家族又起波澜,竟然不允许生前为吴氏修建了庞大的陵园“柏树坟”的她,安葬于祖坟。于是,受她恩泽的乡亲们,自发在渠岸择地修了一座庙,将周莹供为“水娘娘”。
说到这里,不仅生疑,周莹不是收了一个养子吴怀先吗?为什么她连吴家祖坟都不得入?关于吴怀先的故事,说起来和电视剧里又不同了。
吴怀先、吴少怀父子有地主之名,无地主之实
吴怀先已于1972年病逝,其孙女吴国华这样回忆“太奶奶(周莹)曾经有过一个女儿,但夭折了。我爷爷是过继给曾祖母的,但她对我爷爷的教育非常用心,教他做人要诚信,一定要惠及乡邻。我爷爷从她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诚信和侠义,他一点都没有大少爷的架子, 可以到厨子的炕上去聊天,他学到了要尊重每一个人,不管他是什么阶层。”
笔者猜测,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个性和三观,吴怀先才不与其他吴门亲戚相争名分问题,而是将关注焦点继续放在了“变法维新”上。
吴怀先一生未参加任何党派,但和母亲一样有着一颗爱国心。他在宏道学堂求学,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人是同学,私交甚好。于右任闹革命的时候,吴怀先曾大笔资助。 对于共产党人,吴怀先同样佩服之极,不吝资助,在上海生活期间,以商人身份掩护地下党进行革命活动的义举,时常有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吴家常居上海,过着富裕而安定的日子。
当时,有个叫吴宓 的亲戚一得空就往上海跑。吴宓和吴少怀、刘永沛夫妻很是要好。在吴怀先的儿媳刘永沛印象中,堂叔吴宓是个特别严谨、守信的人。
吴宓是吴怀先的堂弟,吴宓的学业就是在吴怀先的资助下完成的。吴宓最终成为了国学大师兼西洋文学家。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曾创设“清华国学研究院”,聘请梁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大师当导师。吴宓的教学方针直接影响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清华外文系,包括钱钟书、季羡林、曹禺、李赋宁、吾、王佐良等一批杰出学人的成长无不受益。说起来,这也是吴怀先的一桩功劳。
最令人敬佩的是,1936年爆发前夕,吴怀先居然将所有家产都捐给了国民政府, 以做抗日之用,自己则携带家小回到陕西老家。一年后,他又将位于安吴堡的吴家大院借给中共中央青年部,办青年干部学校。 这便是现在的安吴青训班旧址 。老宅已于2009年9月8日正式辟为纪念馆。
据刘永沛回忆,当时吴家积蓄已经不多,为资助青训班,吴怀先让儿子吴少怀送了一批瓷器到安吴堡,那些瓷器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有许多唐宋明清的珍品。
刘永沛和周莹一样,也是名门闺秀,她的外公是清末两江总督卞宝弟,姨妈是的媳妇,舅妈是张之洞的女儿,从小锦衣玉食,嫁给吴少怀也是门当户对的。她曾表示,公公捐出全部家产,家里人也有异议。家人不免担心,以后日子不好过。
笔者以为,吴怀先捐出家产既是支持抗日,也是商人洞悉世情、明哲保身的一个举措。吴怀先与国共两党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虽然陕西一直都是核心战场之一,但吴家一直没受战火波及。
吴国华是吴少怀和刘永沛的第三个女儿,据她回忆“直到1951年,家里还养着数十个佣人,我在家里就是个无忧无虑的公主。 ”
1951年,吴怀先遣散一个管家。随后,土改、公私合营、反右……各种运动轮番上演,将吴氏一门重创的是文革。
吴少怀和刘永沛的二儿子吴国勤 记得很清楚,一任管家离开吴家之前,曾拎着一大袋地契房契,要交给他父亲。结果父亲摆摆手说“你随便处理吧。谁在房里住着就住着吧。如果他们需要那房子就给他们。”
所以等到土改时,泾阳县政府根本没调查吴家。刘永沛曾解释说“我估计,除了我们和政府的渊源外,一直以来,我们都只是向老百姓提供土地,提供房子,却从不收租。最多也只是有地主之名,没有地主之实。”
文革爆发时,“地主”的帽子还是落在了吴家。吴怀先再周全也还是没能保住儿子儿媳一家。
1966年9月30日,市女中的红卫兵空降吴家,拿着刀架在刘永沛的脖子上,逼她承认吴家是地主。10月11日,吴少怀夫妻俩及11岁的小女儿吴国玉 被挂上大纸牌子,推上卡车,送往安吴堡,只允许随身携带一口小铝锅、一床被子、一条毯子和一个热水瓶。
据吴家小儿子吴国虎 回忆,那是个阴天,他秋收结束后闻讯赶回家,只见吴家大门被贴上了白色封条,吴宅的外墙上,则密密麻麻贴满了大字报,内容直指吴少怀,说他是干女儿、陕西首富周莹的孙子,必须接受人民的批斗。
由于吴少怀患有心脏病,刚开始批斗时一家人还被允许住在吴家大院内。但不到一个星期,就被“四清工作组”赶到了一个废弃的羊圈内。当天晚上,昔日受过吴家恩惠的村民们偷偷送来馍、面和被子。 第二天,有一名老人甚至将自己准备做棺材的木板扛到羊圈,给吴少怀支了张床。因为乡亲们的保护,在安吴堡,吴少怀只挨了一次不算厉害的批斗,可怜留在城里的几个孩遭了殃。
当时三女儿吴国华和二儿子吴国勤都在绝缘材料厂工作。在父母被押去安吴堡乡下的第二天,他们就被单位里的红卫兵给抓了起来。吴国勤腰椎被打断,大小便失禁。
1972年,吴少怀心脏病突发,老乡们连夜把他送到西安的医院。无奈救治无效,吴少怀含冤辞世。
在四川成都,吴家有名的高知亲戚吴宓也在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反动学术权威”吴宓,因为“宁肯杀头,也不批孔”,被打成了“反动派”。
1977年,吴宓被胞妹吴须曼领回陕西老家时,左腿残疾,双目失明,惨不忍睹。由于种种原因,竟没能见到堂侄媳妇刘永沛一面。吴宓的腿是在批斗中跌断的,之后又被断水断粮,等腿伤稍好,即被罚扫厕所。艰难中,吴宓坚持写日记以求精神上的慰藉。他偷偷捡起烟壳、报纸,藏在身上,趁红卫兵不注意的时候就拿出笔记上几句。,再坚强的人也会被魔逼疯。有人说,回泾阳后的时候,吴宓精神已经有些失常,经常对别人说“我是吴宓教授,你要请我吃茶。” 。第二年,他就在故乡病逝了。
吴氏后人 拍电视不是想 说 吴家曾经多么辉煌 ,而是不辱先人教诲
待到十年浩劫终于过去,吴少怀、刘永沛所生的七个孩子都熬过了苦难,开始为他们的人生打拼。
连初中都没能上完的小女儿吴国玉,似乎继承了太奶奶周莹的经商天分 ,在80年代下海搞出租车行业,赚到了第一桶金。1994年吴国玉在西安创办驾校,大胆弄潮。
三女儿吴国华的梦想则是将太奶奶周莹的故事搬上银幕 。1997年,吴国华退休后先给美国一家金融投资公司当首席代表,虽然待遇不错,但她总惦记着心里那个未完成的使命。
10年后,没有一点经验的吴国华成立了吴氏公司。对于女儿的想法,刘永沛很支持,说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来资助电视剧的拍摄。吴国华从2009年开始,筹划故事大纲,一直到今年,才迎来了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成功首播。
2009年,吴国华表示“拍电视剧,不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吴家曾经是多么辉煌。再辉煌,那也是上一两代的事了,和我们也没有关系。我们只想告诉先人,我们没有辱没他们的教诲。 如果可以,电视剧拍好后,我会带回吴家陵园播放。他们会看到的……”
2016年,吴国华陪同演员孙俪 ,在陕西泾阳探访周莹故居,对吴家的历史和周莹的传奇人生进行了解。
2017年,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登上银幕后,全国掀起“周莹热”。
真实的故事比剧本更感人,真实的周莹比剧中的更令人敬佩。艺术来自生活,传奇源自历史 ,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