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戴公为什么不去救驾周幽王, 宋国人到底在想什
川原又塞,塞必竭
宋戴公受命之时,可说是周王国的最低谷,民不聊生,史书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周王朝的官员们对王国之命运相当忧虑,大臣伯阳甫就曾说“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徵也。”
天下之乱,始自王室,周宣王多年征伐,损耗国力;宠幸,祸乱朝纲。当年周厉王时代的,为国人们创造了福利,国人利益的代表者和召公,在王国之中赢得掌控朝局的权力。经两代而后,周幽王时代的国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内部的暴动,而将掀起更大的风浪。
王后申后因受冷落,后位为废,儿子储君之位亦为废,遂是鼓动姬宜臼带领部分国人逃离镐京,前往申国搬救兵。镐京之乱自此始,西周王朝的末日来临。而来到镐京城救驾的诸侯国中,那些传统的诸侯国纷纷来到,而宋国并未前来,宋戴公当时到底在想什么呢?
史书中记载,宋戴公继任国君之时,即发动宋国变革之路。宋戴公的第一个做法,是将过去的田赋标准从十分之一减少到了十二分之一。为什么他会如此做呢?在史书中的“川原又塞,塞必竭”似乎可说明问题,即是当时的中原,发生了巨大的自然灾害。河流枯竭,地震频发,宋戴公如此变革,显然是要为国民减轻负担。
宋戴公的第二个做法,就是王室停止酿酒,内部宴请全部停止用酒,王室用餐力推节俭。作为国君的宋戴公率先垂范,王宫中的用餐就减少到两个菜品,这在富庶的宋国来看,是很难想象的。宋人前承殷商,是非常崇尚饮酒的,而宋戴公能够减少税赋,就说明宋国的国政开支是可以正常维护的,用的角度说就是不缺钱。那么,宋戴公改变王室用餐习俗呢,显然是有所图谋。
宋戴公的第三个做法,则是赈济灾民,为灾民修筑房屋,即是类似后世的“抗震救灾”,这是宋戴公的聪明之处,有灾荒,政局有动荡,宋人若内乱,则是外忧内患共生,对宋戴公而言,会更加困难。面对这种矛盾,如果宋国王室成员,还像过去那般奢靡,必然遭致百姓之痛恨,内部矛盾则更为突出。史书中载,宋戴公设坛祭告天地,还派遣朝臣走访,推广新型农具,并出资建立新式农具生产区,这样的做法,直接改变了宋国的格局,民众得以,国政得以稳定推进。在当时之局势看来,宋国难保不是最适合百住的好地方。
宋戴公之改革,在宋国取得巨大成就,赢得百姓之支持,数年而后,宋戴公病逝,国葬典礼时,宋国全民痛哭,百老携幼,前往都城为其吊丧,就连邻国受过恩惠的百姓也都来到宋国,为其吊丧。谥号中有“典礼不愆曰戴,爱民好治曰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宋戴公极为尊重礼乐体制,爱民如子,还善于治理国家。《历代世系》中有“特赐谥号为‘戴’”,这即是以天子之名褒扬宋国君主的伟业,是对宋戴公的极大肯定。此处即可知晓,宋戴公之改革,非常成功。就算宋国在周平立新王朝的道路上,帮助的并不多,可是宋国之功业,是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