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反算计,让算法“花头经”无路可走
□陈庆贵
3月17日,有主播在直播间发起某电商产品“砍一刀”换手机活动,号召粉丝一起参与,在直播间几万名观众的关注下,砍到了小数点后6位,耗时两个多小时未能砍价成功。据社交媒体说法,有6万人参与此次砍价。此事经过舆论发酵,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网友纷纷表示,要求电商产品给出回应。3月19日,当事电商回应此事,称“未砍成功”不实,但未透露究竟有多少用户帮助前述主播参与砍价。
随着互联网平台流量红利见顶,不少平台意图通过社交裂变式、个性化定价等方式拉新或促销。,提现之前层层设槛、拉人头助力砍价总差“一刀”、忠实老用户反遭平台价格歧视,消费者一步步踏入平台“套路”之中。面对五花八门、防不胜防的平台算法诱惑,被算计者既不堪中计,又欲罢不能。
在平台算法算计下,诸如“邀请朋友登录小程序就能获10元现金奖励”“再邀请一人就可成功提现600元”的提示比比皆是,而邀请数十人之后仍“差一个人”的情况也是司空见惯。无论是“转发22次只为凑齐2元”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套路”,抑或是始终拿不下“一刀”的拉扯博弈,被算计者本质上都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平台廉价的“地推员”和“冤大头”。而电商平台凭借这些规则模糊的算计,获客成本大幅降低。
若将上述计策归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那么,即便是在此种心照不宣、你情我愿的“潜规则”之下,一些平台也不按规则出牌,则不啻于见利忘义、得寸进尺。因频现消费不良反馈问题,平台理应反思算法是否涉嫌损害消费者权益,并进行相关改进。而现实中,面对众多消费者的合理诉求,不少平台却用神秘算法“黑盒子”卸责“甩锅”。要命的是,明眼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指出不能把“锅”甩给算法。
问题还在于,那些经历拉新助力的消费者,在成为老用户甚至付费用户后发现,自己并未从层层嵌套的算法中破茧突围,而是陷入新算法“杀熟”魔咒。比如,同款商品老用户下单比新用户贵,甚至付费VIP会员下单比普通用户贵等等。这些让人匪夷所思的“黑色幽默”屡屡上演,消费者早已见怪不怪。
,尽管相关部门对平台算法屡屡施策规范,算计仍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年3月,《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施行,要求互联网平台在算法推荐上提高透明度。,《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七成受访者感到自己被算法算计。消协最新结果显示,82.37%受访者认为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普遍存在。
强化平台责任担当,不会“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监管有反算计在先,才会有阻止平台算法算计在后。对监管而言,当务之急是,除对算法备案并向用户公开细节外,还须强调用户对算法授权。尤其是,亟待打通用户投诉渠道,让用户对不良算法投诉有门;,升级受诉部门揭穿算法“花头经”的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