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削藩(为什么建文帝一继位就着急削藩?不
说起建文帝削藩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觉得是建文帝不自量力,着急削藩逼反了燕王朱棣,最终削藩不成,反而葬送了自己的皇位。其实,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从源头说起,才能讲清楚事情的本末由来,所以请大家不要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个从南往北打并且统一了全国的皇帝,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一个是因为南北方在中国的地位不同。
南北朝之前,南方还未得到充分发展,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北方,而在三国到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大分裂时代,北方长年陷于战乱之中,南方虽然也先后有六朝更替,但相对来说战事较少,所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慢慢取代了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在随后的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时代,这一趋势继续加强,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全国的粮食和布匹以及国家赋税收入,更是绝大部分都来自南方,所以这就给朱元璋出了一个极大的难题。
朱元璋参军的地方是在濠州,后来带着淮西二十四将出来“单飞”,先是打下了滁州,后来又打下了和州,在冯国用、李善长等人的建议下,渡江占领了集庆(南京),并改名为应天府。从此以应天为根据地,四方征战,这才建立了大明帝国,可以说应天就是朱元璋的大本营,那么在他建立明朝之后,定都应天是理所的事情,可实际上,朱元璋是在犹豫了一年多以后,才不情不愿的定都应天。
朱元璋在犹豫什么呢?因为他一直想在北方定都,但挑来挑去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而且跟随他的将领大部分都是南方人,也不愿意迁徙到北方去,没有办法,老朱只好以应天为“南京”(南边的京师),以开封(北宋旧都)为“北京”(北边的京师)。出于强烈的家乡情结,朱元璋还曾把他的老家凤阳定为“中都”,不过在刘伯温等人的劝阻下,很快就放弃了。
那么老朱为什么一门心思要定都北方呢?一方面果然是因为北方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政治中心,而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局势所决定的。元朝的元顺帝虽然被赶跑了,但他是带着大量的元朝军队遁入草原的,元朝政权并未完全灭亡,历史上称跑到草原上的元政府为北元。他们时刻所想的,是反攻回中原,收复失地,所以北方边境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
这样一来,明朝就不得不在北方边境部署重兵,有明一朝都是如此,只不过明朝前期国力强大出于主动出击的地位,后期国力衰弱只能被动防守。如此多的军队部署在北方,而朱元璋却只能坐镇南京,距离遥远,无法有效控制。一旦带兵的大将造反,朱元璋也没有办法处理。
并且,朱元璋从来都不是一个很信任部下的皇帝,即便是徐达这样从最开始就跟随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他也是不放心的。那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北方定都,这样有利于他控制军队,防止武将造反。
为此,朱元璋曾到开封进行考察,考察的结果是开封地势开阔,无险可守,不适合定都。晚年他还曾派太子朱标去陕西考察西安,只不过因为朱标的突然去世而作罢。
,实际上阻挠朱元璋到北方定都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另一个问题。前文我们说过,南方才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如果朱元璋定都在北方任何一个城市,都会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如何将大量的粮食、布匹从南方运到北方去。如果走海运,以当时的航海技术,风险太大;如果走内陆运河,那么就必须沿途设置大量的兵力,以保证漕运的安全。走陆路?那是不可能的,物资数量太大,无论是从成本还是效率方面考虑,都是不可行的。
除此之外,营建一个新的都城,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明朝建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朱元璋也不愿意耗费太多的民力,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定都南京。
可是,军事安全问题总是要解决的啊,怎么办呢?既要陈重兵于北方边境,又不信任手下的将领,朱元璋的办法是封自己的儿子们为王,在他看来,儿子终究比“外人”可信得多。于是,朱元璋将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全部封王,其中九个儿子封在了北方边境,称为九大塞王,其中就包括了燕王朱棣。
这些塞王的权力很大,有自己的三支护卫,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一万九千人。更重要的是,中央所派守镇兵也要归各塞王调遣,事实上在徐达死后,明朝对北元多次用兵,都是在晋王、燕王的统帅之下进行的,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
通过大封诸子为王,朱元璋成功地将边境的兵权收了回来,尽管不是在自己手里,但在朱元璋看来,在自己儿子们手里也是一样。
朱元璋的这个办法有没有问题呢?问题大了,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还不要紧,但在他死后,尤其是当他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之后,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诸王手握兵权,且对朱允炆这个侄子不服,用屁股想想都知道,只要时机成熟,这些塞王肯定要造反。其中最有条件造反的,就是曾多次率军队北元用兵的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但晋王朱棡死在了朱元璋之前,那么威胁最大的就是燕王朱棣了。
建文帝朱允炆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与黄子澄、齐泰计谋削藩,
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令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削燕手足也。”
可见,建文帝削藩的主要目的,或者说主要针对的,就是燕王朱棣。
说到这里,建文帝一继位就着急削藩的原因就很明了了,朱元璋当年因为不信任手下将领,而将边境兵权收归到自己儿子们手里,如今建文帝面临同样的困境,他同样不信任身为塞王的叔叔们,也想将兵权收归到“自己人”手里。
并且建文帝削藩也并非一味强行推进,还是很有章法的,第一步先收回王国所在地之统治权,下诏“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惟护卫官军听王”。建文元年二月又“诏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土”,收回兵权及在王国之中央官吏节制权。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废周王为庶人。建文元年四月湘王惧罪自焚死,齐王、代王废为庶人。六月废岷王为庶人。
建文帝的办法,是步步为营,一步一步削弱燕王朱棣的势力,最终一举将其拿下,将兵权收归自己手中。毕竟这个时候,经过几十年对北元的用兵,蒙古人已经被赶入了草原深处,边境的威胁大大降低。
朱棣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果自己不造反,将来必然被建文帝所制,到那时只能束手待毙,任人鱼肉了。遂决意反,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才勇异能之士,日夜铸军器。建文元年七月杀朝廷所置地方大吏,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援引祖训,入清君侧,称其师曰“靖难”。
四年之后,当朱棣打入南京,当了皇帝后,也面临着和朱元璋、建文帝一样的困境,即边境的兵权如何处理,否则他或者他的子孙,必然落得和建文帝一样的下场。只不过,朱棣的办法一劳永逸,他直接迁都北平府,将北平作为北京,这样不再假手任何人,而是亲自控制边境的军队,所有权力统统抓在自己手里,这个办法比直接削藩要高明一些。
,定都北京朱棣也不得不付出一些代价,比如他不得不常设多达十五万的军队,沿途保护漕运安全,不得不亲自带兵北征,劳心劳力,最终死在了第五次北征的归途之中。在他的子孙中,英宗、嘉靖时期,两次被少数民族军队围困北京。